兰州“软儿大妈”坚守最后的软儿梨
兰州健康生活网:被称为瓜果之乡的兰州有一句俗语,“兰州奇梨一大怪,果实变黑不变坏”,这种奇梨便是软儿梨。软儿梨又称香水梨、冻梨,是兰州特有的地方品种。
曾经,兰州周边地区都有种植,但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部分已经销声匿迹。每到冬季,在兰州市场上除了来自皋兰县什川镇的果农们外,偶尔还能见到来自七里河区水磨沟果农卖软儿梨的身影。除了一些老兰州人,大多数年轻人与外来人员都因软儿梨“丑陋”的外表而错失了品尝它的机会。就在果农们为追逐经济效益而砍伐梨树时,另一些果农们却依然坚守着对软儿梨特殊的厚受。“软儿大妈”就是其中一位。
昨日清早,兰州的天空中轻舞着入冬以来的首场小雪,气温已经降到了冰点,人们穿着厚重的冬装,匆匆地赶往各自的目的地。在建西路十字,来自皋兰县什川乡北庄村的“软儿大妈”靠在自家的农用车旁吃着一个素馅的包子,尽管整个头部被一块红、蓝、黑色的围巾包裹着,但仍在两侧的鬓角处露出了丝丝白发,身上穿着的几层棉衣也略略发旧,一双自己手工缝制的棉鞋便是她御寒的“家当”。不仅如此,在装着梨的农用车上还放着一些被褥。“这几筐两天能卖完就算快了,晚上必须得在这里住上一夜,没个被褥,人冻得受不了。”“软儿大妈”不停地搓着双手说。之所以叫她“软儿大妈”,是因为憨厚朴实的她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农民,不需要什么称呼。“我们一个农人,称呼什么呀?再不称呼了。”她微笑着说。在她脚下放着一筐子冬果梨和一筐子未开包装的软儿梨。
“冬果梨怎么卖?”不时有路人停下脚步询问价格。“软儿大妈”不厌其烦地用她地道的皋兰话回答:“一斤两块,你看这皮多细,嫩的很。”记者发现,每每询价的人都会问到冬果梨,但基本没人问摆在同一处的软儿梨。“软儿,认得的人少,除了一些老兰州人外,年轻人都不认得,还有的人以为是坏果子。”“软儿大妈”解释说。她告诉记者,和众多什川人一样,她家也主要以桃子、苹果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冬果梨和软儿梨都是祖上留下来的,量不是很多。因为地头没有人收购,只好拉到兰州市场进行零售。
“冬果和软儿(果农们对软儿梨的昵称)都是娇贵东西,不好存放,稍微一碰就会留下伤。”“软儿大妈”说,“这个东西都是祖上留下来的,几辈子人都靠这个生活,现在也没有多少了。今年,我家才摘了20多筐子(2000多斤)冬果,20多筐子(2000多斤)软儿。前一段时间天气热,我们一天来了光卖些冬果,昨天听说今天要下雪,我们这才把软儿拉上来卖。”“软儿大妈”告诉记者,冬果梨怕冷,软儿梨却偏要冻藏。“卖软儿梨天气越冷越好,冻硬后果子变黑,吃的时候放在凉水里泡一下,把里面的寒气‘拔’出来,然后再把冻在面子上的一层冰敲碎,用嘴一吸,一包包甜水。你们年轻人们可能都不知道。”“软儿大妈”很有经验地向记者介绍说。
据了解,软儿梨有润肺、和胃、醒酒等多种功效,深得老兰州人的喜爱,兰州瓜果之称的美誉与之关联最紧。这个作为兰州名片之一的名优特产,在1993年10月还曾被我国贸易部评为“中华老字号”称号。正是具有较高认可的软儿梨却因其经济效益低下日渐淡出了兰州人的视野。这也让和“软儿大妈”一样的果农为此惋惜不已。
“原来我们什川有近万亩梨园呢,近几年都让占掉了一些,估计还剩7000多亩。今年又听说,北京的一个开发商又要占1000多亩,剩的也就越来越少了。我们的软儿树都是祖祖辈辈留下来,每一棵都有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几代人都是靠它生活的。娃娃们的手里我们说不上,在我们手里,绝对不能亏待这些树。”虽然销路不畅,为了销售软儿梨需要她们在寒冬季节露宿街头,但“软儿大妈”还是很坚定地这样说道。记者 谈应霞
还没有人评论,快抢沙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