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毒养颜  瘦身  丰胸  旅游  晒后修复  去头屑  祛痘
皮肤护理  美容  化妆  健身  白领保健  防脱发  药膳
line_t

每日话题

您的位置:首页 > 生活资讯 > 每日话题

塑化剂危害究竟有多大?男性青春期娘娘腔 女性性早熟

从事室内环境与健康研究的学者王立鑫在一篇塑化剂危害的报告中指出。 王立鑫表示,经过近30年不断研究和科学争论,200…
编辑:佚名  发布时间:2011年6月13日

   近日,台湾毒饮料事件引起轩然大波,塑化剂dehp成为关注焦点。塑化剂风波后,香港和台湾掀起一股为儿童及青少年进行塑化剂筛查的风潮。塑化剂为何会对孩子的危害更大?塑化剂究竟会对男孩和女孩产生怎样的影响?家长该如何应对?羊城晚报记者邀请儿童内分泌专家详细解释。


  作恶多端的环境类激素

  塑化剂

  作恶多端的环境类激素

  塑化剂dehp是指“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是一种有毒的化工业用塑料软化剂,属无色、无味液体。添加后可让微粒分子更均匀散布,增加延展性、弹性及柔软度,因此常作为沙发、汽车座椅、橡胶管、化妆品及玩具的原料,属于工业添加剂。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内分泌科副教授梁立阳如此介绍塑化剂:“其实就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又可以叫做‘环境类激素’,它不是激素,但进入人体后,可以和人体内的激素受体结合,产生和激素相同的作用。”

  在我们身边这些类激素物质其实有很多,有好有坏。有的可以发挥好的作用,比如喝豆浆,可以延缓更年期的到来;有的却作恶多端,比如许多环境类激素可以导致男性精子数量减少,不育率增高等。塑化剂就属于后者。

  男性胎儿期———隐睾症

  影响

  男性胎儿期———隐睾症

  有研究表明,孕妇血液中的dehp浓度越高,产下的男婴有越高的风险发生阴茎变细、肛门与生殖器距离变短、睾丸下降不全等症状。

  梁立阳解释,男性生殖器在母亲腹中时就已经形成。男性生殖器的形成与雄性激素有着密切关系,雄性激素中的睾酮能够促进性腺结构的分化,男性的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都是在其作用下形成的。塑化剂属于类雌激素,会干扰雄性激素的分泌,如果胎儿身体内缺乏睾酮或者睾酮数量不足,胎儿的性器官就会出现畸形或发育不全,例如隐睾症等。

  男性青春期———娘娘腔

  男性性生理的发育包括第一性征的发育(如性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第二性征(如身体外形的发育)。雄性激素在促进第一性征的发育的作用有促进睾丸变大、阴茎变粗等;第二性征的作用有促进体毛的出现、变声、喉结突出等。

  “如果男孩子在青春期前或青春期时长期或大量摄入塑化剂,就可能干扰雄性激素分泌,那么性器官的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出现就会延迟,甚至身体出现异常。”梁立阳教授解释,这样男孩的发育有“雌性化”倾向,通俗地说就是“娘娘腔”。

  女孩发育———“性早熟”

  这次塑化剂风波中,媒体经常会报道塑化剂对男孩的影响要大于女孩,梁立阳教授说,这是个误解,其实塑化剂对女孩的生长发育一样有危害。

  雌激素可促进女性第二性征的发育,如乳房发育、子宫内膜增厚、月经周期形成等,塑化剂等环境类激素进入女童的体内,相当于过量的雌激素诱导第二性征的提前出现,就是形成性早熟。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教育部门正研议将小学生“健康检查同意书”增列“塑化剂影响有疑虑”项目,由健检医师初步问诊,检查男生有无疝气时可视诊生殖器;女生则了解有无性早熟症状,一旦有疑似个案,再转到塑化剂特别门诊。

  生活方式越简单越好

  避毒

  生活方式越简单越好

  梁立阳解释,导致女孩性早熟、男孩生殖器发育不良的原因很多,如果仅仅查出这些问题,很难明确与塑化剂的因果关系,不能认定就是塑化剂导致。比如很多食品中都含有极其微量的二噁英、多氯联苯、有机氯农药等环境污染物的残留。而这些环境污染物大多数和塑化剂一样都是“类雌激素”。她认为,如果能够直接检测血液或尿液中的塑化剂的含量则更为理想,不过目前大陆还没有开展这样的检测。

  “家长也无需对塑化剂过于恐慌,它并不是毒物,吃过一两次身体很快就会有变化,它需要一个时间和量的累积才会有明确的危害”,梁立阳说。不过塑化剂风波还是提示我们采取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越简单越好,少给孩子喝饮料,白开水最有益健康,少用塑料制品盛装食物,尤其不要直接用来加热,用瓷器或玻璃制品存储食物更好。

  学者大多

  表示沉默

  制订标准

  刻不容缓

  “通过动物试验,可以看出塑化剂可通过大便、汗液排出体外,主要是大便。目前国家没有特别针对儿童、孕妇出台塑化剂使用标准。”卫生部12320接线专家表示,塑化剂是可以排出体外的,至于塑化剂是否影响健康,这位负责人表示塑化剂也是目前出现的新情况,此前并没专门对此做过研究,以后卫生部会更多关注塑化剂污染问题,“建议多关注下当地的质监局、卫生局网站。会有相关数据公布。”实际上,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对塑化剂的了解相当少。

  羊城晚报记者就“蔬菜、环境受塑化物污染是否影响公众健康”向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请教,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谨慎表示,“公众对塑化剂的关注我们非常清楚。但不希望极少部分样品的数据结果给公众带来误解或恐慌。目前国内缺乏相关标准,暂不好评述。”

  暨南大学环境工程系研究塑化剂污染问题的莫测辉教授也表达了与华农教授同样的观点。“关于珠三角地区环境和农产品中塑化剂污染问题,近年来在一些学术刊物上有零星报道。但目前国内尚无相关标准,所以不便多说。”莫测辉在给记者的答复邮件中如此写道。

  学者不愿意多谈塑化剂的原因在于,在塑化剂问题上,政府缺乏相关规定和标准,学者也不好多谈些什么,只能保持沉默。

  制订标准

  刻不容缓

  卫生部表示,目前中国没有关于塑化剂进入人体的安全标准,目前都是参照国外使用标准,世卫组织、美国和欧盟分别认为成人终身每人每天摄入1.5毫克、2.4毫克和3毫克及以下的dehp是安全的。

  对于中国普通百姓的健康来说,塑化剂风波带来的东西,除了更多健康上的隐忧外,也彰显了某种制度隐患:塑化剂污染问题存在多年,专家学者研究报告却无人问津;政府在相关问题上的研究十分滞后。以致一旦问题爆发,社会应对方式只是运动式排查、群众恐慌和专家沉默,并无预防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世界范围内邻苯二甲酸酯对人群健康危害的认识远远没有达到清楚的水平,国际上对(塑化剂)安全限值的认识可能还会发生变化,随之而来对安全标准的修订也会不定期地进行。”清华大学从事室内环境与健康研究的学者王立鑫在一篇塑化剂危害的报告中指出。

  王立鑫表示,经过近30年不断研究和科学争论,2007年欧盟对塑化剂实施了相应的安全标准,2009年美国也实施了类似安全标准,“而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应的安全标准,显然制订这样的安全标准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任务。 【大陆查封8类产品 首次查出塑化剂】

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快抢沙发!!
 ※ 我来说两句: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请将图上数字填入左边输入框)

请您注意

  • ·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国家宗教政策和社会稳定,含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作品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您在本评论发表的作品,我们有权在网站内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line_btm
  • 暂无相关信息!

 



 

line_btm2
CopyRight © 2010-2012  www.jk121.com 兰州生活网 版权所有  Disign By Minux   
QQ:2229847070      Email:webmaster@jk121.com  陇ICP备08101034号    法律顾问: 甘肃贺文龙律师事务所

特别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50号